1、2022年四川高考理科類考生上武漢大學(公共衛(wèi)生類專業(yè))的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需要631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6761名,招生錄取人數(shù)為2人;
2、2021年四川高考理科類考生上武漢大學(公共衛(wèi)生類專業(yè)其它)的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需要633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7226名,招生錄取人數(shù)為2人;
3、2021年四川高考理科類考生上武漢大學(民族班)的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需要641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5236名,招生錄取人數(shù)為8人;
4、2020年四川高考理科類考生上武漢大學(護理類專業(yè)其它)的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需要605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23365名,招生錄取人數(shù)為2人;
5、2020年四川高考文科類考生上武漢大學(護理類專業(yè)其它)的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需要578分,對應的最低錄取位次為3555名,招生錄取人數(shù)為2人;
1、2022年武漢大學在四川的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數(shù)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四川 | 2022 | 理科 | 本一 | 4 | 593 | 21953 | 教育部 |
四川 | 2022 | 理科 | 本一 | 8 | 608 | 14720 | 教育部 |
四川 | 2022 | 理科 | 本一 | 8 | 630 | 7031 | 教育部 |
四川 | 2022 | 理科 | 本一 | 2 | 631 | 6761 | 教育部 |
四川 | 2022 | 理科 | 本一 | 107 | 646 | 3598 | 教育部 |
四川 | 2022 | 文科 | 本一 | 4 | 583 | 4076 | 教育部 |
四川 | 2022 | 文科 | 本一 | 3 | 607 | 1190 | 教育部 |
四川 | 2022 | 文科 | 本一 | 39 | 624 | 359 | 教育部 |
2、2021年武漢大學在四川的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數(shù)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一 | 4 | 598 | 21695 | 教育部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一 | 8 | 615 | 13470 | 教育部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一 | 2 | 633 | 7226 | 教育部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一 | 8 | 641 | 5236 | 教育部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一 | 113 | 655 | 2730 | 教育部 |
四川 | 2021 | 文科 | 本一 | 2 | 592 | 3012 | 教育部 |
四川 | 2021 | 文科 | 本一 | 3 | 607 | 1359 | 教育部 |
四川 | 2021 | 文科 | 本一 | 34 | 627 | 266 | 教育部 |
3、2020年武漢大學在四川的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數(shù)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四川 | 2020 | 理科 | 本一 | 2 | 605 | 23365 | 教育部 |
四川 | 2020 | 理科 | 本一 | 8 | 629 | 11794 | 教育部 |
四川 | 2020 | 理科 | 本一 | 8 | 642 | 7228 | 教育部 |
四川 | 2020 | 理科 | 本一 | 121 | 662 | 2613 | 教育部 |
四川 | 2020 | 文科 | 本一 | 2 | 578 | 3555 | 教育部 |
四川 | 2020 | 文科 | 本一 | 4 | 594 | 1754 | 教育部 |
四川 | 2020 | 文科 | 本一 | 29 | 620 | 341 | 教育部 |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yī)6大學院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1993年,武漢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江澤民等黨和題詞祝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雜志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y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fā)展的嶄新一頁。合校二十多年來,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2020年,學校在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位列第199位,國際教育研究機構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246位,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351-400位;仨^去,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風云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里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圣陶、李達等曾在這里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xiàn)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積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培育了“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學精神。武漢大學環(huán)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學校占地面積5195畝,建筑面積273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26棟早期建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yī)、管理、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yī)學六大學部34個學院(系)以及3所三級甲等附屬醫(yī)院。有127個本科專業(yè),5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4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10個一流建設學科,5個一級學科、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武漢大學名師薈萃,英才云集。學,F(xiàn)有專任教師3808人,其中正副教授2970余人,有8位中國科學院院士、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6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2011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2個國家高端智庫、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臺、8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基地、1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定期公開出版36種專業(yè)刊物。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fā)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88項,SCI論文數(shù)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shù)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shù)居全國高校前三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并有數(shù)十項成果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xù)十余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yōu)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yōu)秀組織獎。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yōu)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yè)化的方式,與企業(yè)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的平臺,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y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fā)展。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shù)葒抑攸c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xié)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jiān)測雷達、GPS全球衛(wèi)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fā)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率先提出“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新理念,培養(yǎng)“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復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模
西南科技大學轉專業(yè)政策規(guī)
時間:2024-07-12 10:0:06成都大學轉專業(yè)政策規(guī)定及
時間:2024-07-12 10:0:02成都醫(yī)學院轉專業(yè)政策規(guī)定
時間:2024-07-12 10:0:01川北醫(yī)學院轉專業(yè)政策規(guī)定
時間:2024-07-12 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