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高考升學網(wǎng) > 高考問答 > 正文
《從軍北征》是唐代詩人李益的作品。此詩描繪出了一個壯闊又悲涼的行軍場景,在哀怨的笛聲中傳遞出深沉悲涼的征人思鄉(xiāng)情。詩人通過虛寫笛聲導致征人行為舉止的細微變化,實寫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肅殺苦寒的邊塞,思親懷鄉(xiāng)是征人共同的感受。
詩中展現(xiàn)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畫面,悲壯中顯出凄苦,哀怨中顯出無奈,征人的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具有含蘊不盡的抒情特色。
詩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風寒”,是這幅畫的背景,只七個字,就把地域、季節(jié)、氣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這次行軍的環(huán)境氣氛。這樣,接下來不必直接描述行軍的艱苦,只用“橫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難》是一個聲情哀怨的笛曲,這里用了“遍吹”兩字,更點明這時傳來的不是孤孤單單、聲音微弱的獨奏,而是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合鳴,從而把讀者帶進一個悲中見壯的境界。
詩的后兩句“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是這一片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磧里”、“月中”,也是烘染這幅畫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說明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這就使人加倍感到環(huán)境的荒涼、氣氛的悲愴。也許有人對這兩句中“三十萬”的數(shù)字和“一時回首”的描寫,感到不大真實,因為一支行軍隊伍未必如此龐大,更不可能全軍都聽到笛聲并在同一時間回首顧望。
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實的詩歌,在反映真實時決不應(yīng)當只是依樣畫葫蘆,為了托出一個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藝術(shù)效果,有時不但容許而且需要運用夸張手法。
dna水解后得到的產(chǎn)物是什么
時間:2023-09-16 21:0:39invention可數(shù)嗎
時間:2023-09-13 09:0:04地球大氣層從低到高依次是
時間:2023-09-18 07:0:54宇文新州之懿范句式
時間:2023-09-21 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