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口普查是由國家來制訂統一的開展時間節(jié)點和統一的方法、項目、調查表,各地相關部門嚴格按照指令依法對全國現有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一次全項調查登記,普查重點是掌握分析預測各地現有人口發(fā)展變化,主要就是了解性別比例、出生性別比、單身、適婚人口、老齡人口等,全國人口普查也屬于國情國力調查。
2022年淮南總人口數量暫未公布,以下是最新的人口普查的數據,僅供參考。
截至2020年11月1日,淮南市常住人口3033528人。 淮南市有34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8萬人,居安徽省第二位,占全市總人口的2.1%。全市有4個民族鄉(xiāng)、23個民族村,分別占安徽省民族鄉(xiāng)村數量的44.4%和17%,此外還有4個民族社區(qū)。
根據淮南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為3033528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342012人相比,減少308484人,下降9.23 %,年平均下降0.96 %。全市共有家庭戶1137336戶,集體戶48742 戶,家庭戶人口為2871121人,集體戶人口為162407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5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減少0.29人。
縣 區(qū)[45] | 常住人口數 | 比 重[3] | |
2020年 | 2010年 | ||
全 市 | 3033528 | 100.00 | 100.00 |
大 通 區(qū) | 165671 | 5.46 | 5.41 |
田家庵區(qū) | 730078 | 24.07 | 17.77 |
謝家集區(qū) | 221589 | 7.30 | 9.58 |
八公山區(qū) | 118221 | 3.90 | 5.27 |
潘 集 區(qū) | 326077 | 10.75 | 11.84 |
鳳 臺 縣 | 633385 | 20.88 | 19.96 |
壽 縣 | 838507 | 27.64 | 30.16 |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547407 人,占51.01 %;女性人口為1486121 人,占48.99 %。常住人口性別比104.12(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下降1.34個百分點。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 596933人,占19.68 %;15-59歲人口為1800123 人,占59.34 %;60歲及以上人口為636472 人,占20.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496518 人,占16.37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60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9.7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16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29個百分點。
淮南市介于北緯31°54′8″~33°00′26″和東經116°21′5″~117°12′30″之間,地處安徽省中北部,東與滁州市毗鄰,東南與合肥市接壤,西南與六安市相連,西與阜陽市相接,北與亳州市、蚌埠市交界。最東端位于大通區(qū)孔店鄉(xiāng)王祠村以東、高塘湖中心線上,最西端位于鳳臺縣尚塘鎮(zhèn)侯海孜以西與利辛縣接壤處,最南端位于壽縣三覺鎮(zhèn)馮樓村槐樹莊以南與六安市金安區(qū)接壤處,最北端位于鳳臺縣與蒙城縣、利辛縣交會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線上。市人民政府駐田家庵區(qū)和風大街88號,電話區(qū)號0554,郵政編碼:232063,距省會合肥市區(qū)95公里。
轄區(qū)東西最長距離80.23公里,南北最長距離122.68公里,總面積5533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夏商時期,市境屬“淮夷”之地。西周時期,市境大部為州來國所轄,南部地區(qū)分屬六、蓼;春秋末期,諸侯紛爭。周襄王三十年(前622)楚滅六、蓼,市境南部入楚;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吳滅州來,市境屬吳;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張,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國被迫幾度遷都,求救于吳。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在吳國的支持下,蔡國遷都于州來,改州來為下蔡。戰(zhàn)國初期,周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楚惠王滅蔡,市境屬楚。戰(zhàn)國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遷都于壽春,改壽春為郢,市境為楚國都城。楚王負芻五年(前223),秦滅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市境淮河以南屬九江郡(郡治壽春),鳳臺縣及淮河以北屬泗水郡。漢高祖四年(前203),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前196),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漢文帝六年(前174),劉長獲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漢文帝十六年(前164),淮南國被分為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劉安獲罪自盡,廢淮南國,復為九江郡,治壽春。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屬揚州刺史部,駐九江郡,壽春為九江郡治所。西漢時期,市境先后為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臺縣屬沛郡下蔡縣。東漢時期,市境為九江郡所轄,分屬壽春縣、下蔡縣。三國時期,曹魏設淮南郡,壽春為郡治兼揚州治所。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明帝青龍元年(233)移治合肥新城。其間,市境為淮南郡所轄。西晉初年,揚州遷治建鄴,淮南郡遷治于壽春,市境為其所轄。永嘉亂起,淮河流域淪為戰(zhàn)亂區(qū),江淮郡縣大批廢弛,北人南遷。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于湖,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孝武帝時,因避帝后鄭阿春名諱,改壽春為壽陽。南北朝期間,劉宋、南齊、蕭梁沿襲東晉,僑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淮河以南先后有豫州、南梁郡等僑置郡縣。北魏、北齊、北周、隋時,市境淮河以南復為淮南郡所轄,淮河以北屬汝陰郡下蔡縣。隋開皇八年(588)置淮南行臺尚書省,治所壽春;次年滅陳,改行臺省為壽州總管府。大業(yè)三年(607)改置淮南郡,壽春為郡治所。
唐置淮南道,市境淮河以南屬淮南道壽州所轄。天復二年(902),唐封淮南節(jié)度使楊行密為吳王,都揚州,壽州為吳國地。淮河以北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五代初,吳王天祐四年(907)置壽州忠正軍節(jié)度使。吳天祚三年(937)南唐代吳,以壽州置清淮軍節(jié)度使。后周顯德四年(957)世宗拔壽州,置忠正軍節(jié)度使,徙軍治、州治于下蔡(今鳳臺),稱北壽春,壽州稱南壽春。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屬淮南路壽州(治下蔡)所轄。熙寧五年(1072)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市境為淮南西路壽州所轄。徽宗政和六年(1116)升壽州為壽春府,府治在北壽春(下蔡)。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市境淮河以北屬金國,淮河以南為宋地。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御使,隸汴京路(后改稱南京路);宋置安豐軍,治安豐縣,壽春隸安豐軍;紹興三十二年(1162)復置壽春府,隸淮南西路,壽春為府治,兼制安豐軍。元代,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分屬壽春、下蔡兩縣所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建懷遠縣,今市區(qū)東部屬懷遠縣轄地。明代,市境屬南京鳳陽府轄地,分屬壽州(包括今鳳臺縣)、懷遠縣。清初,市境屬江南行省鳳陽府,分屬壽州、懷遠縣所轄。順治十八年(1661)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鳳陽府隸屬左司?滴趿辏1667),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雍正十一年(1733)從壽州分置出鳳臺縣,轄故下蔡縣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鳳臺縣遷治于下蔡縣故地(今城關)。同治四年(1865),安徽置3道,市境隸屬鳳潁六泗道(后改為皖北道)鳳陽府。民國元年(1912)廢道府,市境分屬壽縣、鳳臺、懷遠縣。民國3年(1914),市境屬安徽省淮泗道(治鳳陽縣)。民國21年(1932),市境隸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專員駐壽縣;民國27年(1938)改屬第三區(qū),專員先后駐立煌(今金寨)、六安;民國29年(1940),第三區(qū)改為第二區(qū)。其中有“淮南三鎮(zhèn)”之稱的田家庵、大通、九龍崗均屬懷遠縣所轄。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市境分屬淮南礦區(qū)、壽縣、鳳臺縣。1949年3月,華東局決定在淮南三鎮(zhèn)的基礎上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qū);4月,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qū)改設為淮南礦區(qū)。1950年9月,建縣級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轄淮南市。1977年1月,鳳臺縣由阜陽專區(qū)劃入;1999年11月,毛集社會發(fā)展綜合實驗區(qū)批準成立。2004年7月,孔店鄉(xiāng)、三和鄉(xiāng)、曹庵鎮(zhèn)、史院鄉(xiāng)、孤堆鄉(xiāng)、楊公鎮(zhèn)、孫廟鄉(xiāng)由長豐縣、壽縣分別劃入淮南市大通區(qū)、田家庵區(qū)、謝家集區(qū)。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2016年1月,壽縣正式劃歸淮南市。今市轄田家庵、大通、謝家集、八公山、潘集區(qū)、鳳臺縣和壽縣以及毛集社會發(fā)展綜合實驗區(qū)。
2022年淮南總人口數量統計 最新淮南人口流入流出比例 | 2019年淮南最新人口總數統計,淮南常住人口普查數量 |
滁州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05黃山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03安慶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24銅陵現在是幾線城市,
時間:2024-02-10 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