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二戰(zhàn)”期間,為了加強對戰(zhàn)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zhàn)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然而統(tǒng)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chuàng)的戰(zhàn)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shù)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這道題取材于“二戰(zhàn)”期間的真實事件。材料明白曉暢、饒有趣味,又耐人尋思;事理邏輯嚴密,又有“留白”;含意明確,又有開放性,引導考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深化思考,并聯(lián)系社會生活中的相關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闡述。本題強化了對考生信息加工、邏輯推理和獨立思考等關鍵能力的考查,素質教育導向顯著,也拓展了命題的選擇空間,更好地引領教學與備考。
轟炸機的黑色剪影劃過看似遙不可及的天邊,向地面播撒死亡。但是每一個飛行員都知道,身處狹小機身里的他們并不比地面上的被轟炸者安全到哪里去。從城市的廢墟和焦黑的農田里傾瀉而出的防空炮火不費多少力氣就能擊穿薄弱的機殼;就算能夠返航,打成篩子的機身也會給機組成員帶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
轟炸機。圖片來源:Wikipedia
今年高考語文全國卷II所描述的這個場景,七十多年前曾經擺在統(tǒng)計學家亞伯拉罕?沃德的面前。傳說,軍方分析了返航飛機上的彈孔,發(fā)現(xiàn)機身處彈孔多,引擎處彈孔少,于是要求沃德計算如何強化機身。不料沃德一語驚醒夢中人,他反問道:那些失蹤的彈孔去了哪里呢?當然在失蹤的飛機上。要加強裝甲的恰恰是那些彈孔少的地方,因為這里被命中的飛機多半回不來了。
真實的歷史幾乎肯定沒有這么戲劇化。沃德所屬的統(tǒng)計研究組并不負責決策,只是回答問題而已。他自己的回憶錄絲毫沒有提到這番交鋒,同事W?阿倫?沃利斯也只是平淡地寫了一句“軍方傾向于給返航飛機上被命中最多的地方加強防護,而沃德基于證據假定戰(zhàn)斗中子彈應該均勻地擊中飛機全身,那么返航飛機上就會更難找到脆弱處受創(chuàng)的痕跡……由此出發(fā),他開發(fā)出了估計不同部位有多脆弱的方法!保╓. Allen Wallis, 1980)無論如何,沃德不可能是第一個意識到這種樣本偏差的統(tǒng)計學家,他的成就也遠不僅僅是突然的靈光一現(xiàn),而是上百頁論文詳盡描述了應該如何估計飛機被擊中后的幸存率。想來對沃德而言,糾正外行人的疏忽只不過是不值一提的小小腳注罷了。
亞伯拉罕?沃德。圖片來源:mediatel.co.uk
但這一洞見又確實是統(tǒng)計偏差的一個極好例子。今天它以“幸存者偏差”之名流傳后世,而且多半都和轟炸機的例子伴隨出現(xiàn)。每一個學過統(tǒng)計學的學生都知道要反思自己的樣本是不是被觀測角度局限了。沃德本人不幸在1950年于一場空難中喪生,但幸存者效應不但拯救了許多飛行員的生命,更滲透到了全社會的方方面面??
只有一個例外。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無法知道,它究竟是一個真正有代表性的樣本,還是歷經劫難、茍延殘喘的幸存者;依然無法知道,它存續(xù)至今是因為災難總是伴隨著恢復,還是因為那些恢復不過來的都已消失在時間的灰燼里。
那就是我們的地球。
高考位次排名是文理
時間:2024-07-11 17:0:20高考排名是文科理科
時間:2024-07-11 17:0:26高考排名是省排名還
時間:2024-07-11 17:0:27高考在本科分數(shù)線下
時間:2024-07-11 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