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腳哥”戚新峰
洛陽市突降暴雨,市內一交通要道水深及膝,積水深達40厘米,交通擁堵不堪。交警戚新峰在水中指揮交通。雖然穿著雨衣,但由于涉水時間較長,他的褲子都已濕透。緊張的疏導中,一只皮鞋被水沖走了,他索性把另一只鞋也脫掉,繼續(xù)淌水指揮。戚新峰雨中指揮交通、援手被困群眾的視頻,被網友傳至大河論壇,迅速走紅。網友稱戚新峰為“赤腳哥”,他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感動,在風雨中彰顯無私。
2.農民工歌手“旭日陽剛”
他們曾干過搬運工、建筑工、鍋爐工,去過新疆、陜西,也曾生活困頓難以為繼,但偶然間一段即興自拍的翻唱歌曲《春天里》的網絡視頻,贏得了上千萬的點擊量,其真情實感令無數網友感動落淚。民工版《春天里》,他們是在唱自己,唱出了辛酸生活,也唱出了頑強執(zhí)著。處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游離的農民工群體以及無數懷揣夢想的北漂們,同樣需要關注,需要尊重。這是他們的心里話。
3.王鋒人物事跡
王鋒,38歲,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廣陽鎮(zhèn)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陽市臥龍區(qū)西華村一棟民宅突發(fā)大火,濃煙迅速吞沒了整棟樓房。租住在一樓的王鋒發(fā)現火情后,義無反顧地三次沖入火場救人,20多位鄰居無一傷亡。第三次從火場出來時,王鋒已快被燒成了“炭人”,渾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從住處到臨近的張衡路口,大約五六十米的距離,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腳印。
“外婆”改成“姥姥”,“外甥”該改成什么
6月20日,有微博網友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有網友找出去年上海市教委的答復:“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匯,“外婆”屬方言。消息一出來,網友炸開了鍋!
對此,多數網友給出的觀點是,“姥姥”才是方言,而且按《辭!方忉,是北方方言,“外婆”才是標準的書面語。在我國歷代習慣里,父系和母系一直分得非常清楚,古書里,凡是出現母系親屬,一般要在前面加一個“外”字,其解釋為“外,遠也”,也就是說,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母親相對于父親這邊,是屬于外嫁而來。于是才有了外公、外婆,或者外祖父、外祖母這種稱呼。
在中國歷史文化典籍如《史記》、《漢書》中,對于母系一脈的表述均為“外家”,西漢末年最大的問題就是外戚把持朝政。倒是“姥姥”這種表述,在眾多古書中幾乎從未出現過,只有民間才會有這些稱呼。
由此看,上海市教委的上述答復,該有多牽強,多么“其來無自”。依照上海市教委的邏輯,那么那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大概就像網友調侃的,該改為《姥姥的澎湖灣》了。
筆者感覺到的稱呼習慣是,當稱呼“姥姥”“奶奶”“姥爺”“爺爺”時,一般都是當面口頭直接稱呼,而“外婆”“外祖母”“祖母”“外公”“外祖父”“祖父”,一般是向第三方轉述時的稱謂,以及比口頭稱呼相對正規(guī)的書面語中使用。
但是,無論是稱呼或寫成“外婆”還是“姥姥”,都應該尊重地方用語習慣,因為地方性的東西往往才最具有民族性,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此,那年春晚節(jié)目上趙麗蓉的一句臺詞“我練,我練,我練你奶奶個纂兒”,才會讓人捧腹。因為“……你奶奶個纂兒”,是生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老婆婆、老太太們常掛嘴邊的口頭禪。而強把“奶奶”改成“祖母”,味道就全變了。
所以,上海小學課本中擅自將“外婆”改成“姥姥”,以及給出的相關理由,都是不靠譜的。非要強制執(zhí)行,大概就要把“祖母”一律改成“奶奶”,“外公”一律改成“姥爺”,甚至“外賣”都要改成“賣賣”。而“外甥”“外甥女”,又該改成什么呢?
學術造假、學術腐敗危害無窮
“只要隨便堆砌幾萬個文字,通過答辯,就能從‘博士生’搖身一變?yōu)椤┦俊。這樣的‘博士’到底價值幾何?”日前,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陳吉德在評審一篇教育部抽檢的博士論文后,發(fā)博客稱該論文差到讓他憤怒。陳吉德教授的“沖冠一怒”,暴露出的不僅僅是當前論文評審的諸多問題。
學位論文是一個人理論修養(yǎng)、知識水平、研究能力的綜合體現,刻苦鉆研、誠實守信是一個學者安身立命之本。如果像這樣弄虛作假、敷衍了事,用古人的話講,那就真正是“斯文掃地”。須知,博士生教育的高標準、嚴要求,既是對學校師生負責,更是對一國學術能力、科研能力的保護。我國推行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造就一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挑起國家改革發(fā)展的大梁,如果都像這樣腐蝕學術殿堂,連起碼的學術準則都不要,連基本的學術要求都達不到,遑論破解“錢學森之問”。
學術是一面鏡子,映照的是社會的生態(tài)和人們的心態(tài)。當人們都忙于巧奪浮名、急功近利,學術研究就不可能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氛圍。當人們都忙于鉆營討巧、敷衍了事,真正的學術尊嚴就不可能得到尊重。當學術也被人們當作擺設來對待,甚至當作商品來交換,那么一個國家的原創(chuàng)力、創(chuàng)新力就會遭遇“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每一篇“問題論文”都是國家教育塔基上的一道“裂紋”,“裂紋”多了,學術大廈就會搖搖欲墜。
大學,曾是圣潔的象牙塔;博士,曾是眾人仰望的泰山。然而,當他們遭遇“造假”,原有的美麗光環(huán)都褪了色。學術造假,甚于其他商品的造假;學術腐敗,甚于其他領域的腐敗,因為兩者動搖了一個國家一各民族發(fā)展的科學根基,動搖了知識分子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