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心經(jīng)讀后感:父愛在左母愛在右
更新:2023-09-18 12:46:20 高考升學(xué)網(wǎng)
張愛玲心經(jīng)讀后感:父愛在左 母愛在右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張愛玲是有著個人獨特體驗且將家國與民族邊緣化的一個孤高女子,她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以筆代槍為民族寫下可歌可泣的文字,卻更多的是以人世間的滄桑來傳達她內(nèi)心深處最為真摯最為動容的情愫。
知道張愛玲的人都知道,她的一生注定是孤獨的一生,父親的守舊,母親的新潮讓這曾經(jīng)輝煌過的家添上了更多蕭索的色彩。盡管如此,她憂郁的氣質(zhì)卻總散發(fā)著冷艷孤傲的因子,總讓人想起黛玉式的專屬。
了解過張愛玲的人都知道,她的作品總像是一把溫柔的刀,直入讀者的心臟。我個人卻總覺得這《心經(jīng)》既像她卻又不是她。當然,她選擇了小寒20歲這個尷尬的年紀我想定是有所指的,至少說在她的歲月中對父親最為親密的部分是有一個或隱或顯的分界點的。我們不妨把文中小寒與父親的親密關(guān)系暫時的移植到她的生活中來,就更能抓住她過往的影子了。又假想文中小寒的母親正如她母親的原型,那給與的極少的時間里的為數(shù)不多卻必要而隨意的關(guān)愛就更為鮮活了。
回歸到文本中,不得不提的是這有著相當紀念價值的20歲(我更愿意它是一個代號),這20歲是一把刀,當歲月伴著年齡一起成長的時候,有些東西終究還是要變的,就像小寒的父親一樣,縱使想盡辦法嫁接對女兒的那份真摯的愛情的時候,卻總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或者說,他們都變了,在愛情這條道路上沒有更多的父女可言,多的是被道德包裹下最為真切的愛戀。就像文中描繪的“他犯了罪。她將她父母之間的愛慢吞吞的殺死了,一塊一塊的割碎了——愛的凌遲!”在這樣的情境中我們能說是誰走錯了?父親愛女兒那是天性,縱然母親知道那愛或許是邁的太深了些,畢竟距道德倫理還不值得一提,在這樣的情境下,母親能說什么,縱使是一顆最苦澀的果子即使是吞不得的也要吞下,如果小寒的母親不是一個經(jīng)歷過疼到骨子里的痛的人,她不會說出 “你爸爸不愛我,又不能夠愛你——留得住她的人,留不住他的心”這樣的話,這句話太沉重,卻用“由他們?nèi)グ伞边@樣的字眼來訴說她的不在乎,在這看似云淡風清的話里,我想更多的是在講訴自己的可悲與無奈?v使在萬千的悲痛過后,那卑微到塵埃里的母親依舊是守候著她的,縱使她的命里克母,縱使她厭惡母親這樣一個角色,母親卻始終包容著她,還有他。(m.mrnum.Com)似乎我對這個把自己看的那么的不要緊的母親生出了些許憐憫,“我一向就是不要緊的人,現(xiàn)在也還是不要緊”的這樣一個人,卻在對女兒承諾著未知的未來“你放心。等你回來的時候,我一定在這兒……”“你放心… …我… …我自己會保重的……等你回來的時候… …”這看似兩句囑托的話卻把對女兒的那份愛從言底傳達了出來,這“一定在這兒”“等你回來的時候”是來自母親的篤定和堅信,也是對她這不好的歲月還將繼續(xù)的一個揭示。
再回頭看看小寒對母親這個概念的解讀,似乎她不屑在朋友們中間提到她的母親的,至少在她的同學(xué)面前是這樣的。從同學(xué)們對她母親不多的描述中只能得知她母親是一個“不怎么樣,胖胖的”女人。然而從她父親出場來看,連電梯里的聲音她都是知道,可見她對父親的“用心良苦”了。更甚的是對朋友們兩次的介紹她的父親“這是我爸爸”,這是她母親沒有也不會享受的待遇的。再看,在同學(xué)的眼中她的母親是個愛清靜的人,她卻說“不要緊的。我母親也喜歡熱鬧”,在這里不免有些疑惑了,為何稱父親叫爸爸,卻稱母親叫母親呢,她怎么又覺得母親對他們的吵鬧會覺得不要緊呢,又從哪里知道她的母親也是個喜歡熱鬧的人呢?由此可見,小寒對父親的偏愛似乎有些過于的深了,深到可以忽略掉母親的感觸和習性。這樣既簡單又復(fù)雜的家庭關(guān)系為這一家三口織了張美滿幸福的網(wǎng),在別人看來就應(yīng)該是看到的這個樣子,但小寒對她的朋友說過這樣一句話是很值得推敲的,“我自己也承認,像我這樣的家庭,的確是少有的”。抽離出原有的語言環(huán)境,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張網(wǎng)的不穩(wěn)定了,小寒到底“承認”的是什么,她這樣的“家庭”怎么了,“少有”的是什么東西?都是一連串的問號。我想作者或許只是想用最簡單的言辭來傳達這個看似平衡卻有著不平衡性的排列組合吧。
回歸到張愛玲的生活,她的父親顯然是沒有向小寒的父親那樣給與她那么多的愛的(不管這愛是父親的關(guān)愛還是其他)。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那么一些人把自己越缺乏的東西越是放大了來看,越是表現(xiàn)的完滿的,有可能越是缺乏到了膏肓之地的。我想,如果把張愛玲投射到《心經(jīng)》里,就不難解釋她的筆下會流露出的對父親近乎病態(tài)的依戀了。也就不會把母愛的缺失隱藏其下了。
在張愛玲的文字里有著很多既有意思又值得琢磨的話語,雖說不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卻總能讓人看到人性中最為純粹的部分。這就像她的人生一樣,縱使經(jīng)歷了萬千,她總在尋找最為單純的自己,即使張愛玲最后是沉睡在了異鄉(xiāng)的土壤里,我想不管是對父親還是母親她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在總結(jié)《心經(jīng)》的時候,我想更多的人都會覺得說這是一篇表達戀父情節(jié)的文章,我想在戀父之余母親的那份深沉的愛是同樣的不可替代,至少在我看來,父親和母親都是在其左右的。